网站首页 团队简介 研究方向 团队成员 在研项目 校外平台 科研成果 获奖与荣誉 仪器与设备 团队制度
最新消息
Team profile
 
最新消息 首页>最新消息
与时俱进,创新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
 

201912,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由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推动成立。中心坐落于江北新区研创园,已建成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82000余平方的创新空间载体,集研发、展示、办公、产业孵化、入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

 

中心立足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集聚南京市、江苏省以及全国、全球相关优势环境科技资源,贯通学科群和产业链,建成“政-----金”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培养生态环保领域真正“懂技术 会经营”的领军型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计划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据南京大学李爱民教授介绍,下一步,扬子江中心将进一步整合生态环保及相关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力量,组建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生态环保及相关领域多学科交叉集成,促进生态环保及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与此同时,中心将建设协同创新研究院,构建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联合研发机制,开展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发展成为生态环保领域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和产业技术输出地,为生态环保及相关领域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源动力。

面向国家需求和创新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20184,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作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等重要指示。

而南京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7年启动了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战略,实施了“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到目前为止,已累计签约环保领域新型研发机构30余家。因此,加快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既是对落实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次重大尝试,也是南京加快创新名城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引领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是面向国家需求和创新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型重大研发平台,将通过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在自贸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培育环保产业集群和科创高地。与此同时,主动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环保产业的优化布局和统筹发展,突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南京市委市政府、各级部门、各区都对中心早期筹建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中心最终落户在江北新区基于三方面考虑。第一,江北新区的创新优势。创新是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的生命力。江北新区是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引领”等原则,集聚创新资源,改革体制机制,致力打造自主创新先导区。国家、省级各类试点政策在江北新区先行先试,将为扬子江中心发展提供一片创新的沃土。第二,江北新区的区位优势。江北新区地处长江中上游城市连通长三角的“咽喉”,扬子江中心落户于江北新区核心区,毗邻长江,契合了中心“立足南京、辐射长江”的战略目标。第三,江北新区的产业优势。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属于江北新区,是整体实力排名靠前的国家级化学工业园区。园区的转型发展是扬子江中心的重大攻关任务,也将为中心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

扬子江中心初步参与了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的转型发展工作。中心集聚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和南京大学生物基材料研究院两家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在新材料科技园,分别研发化学品绿色生产技术装备和绿色可降解生物基塑料制品,一方面提高化工生产清洁化、绿色化水平,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上代替部分传统化学产品生产。

未来,扬子江中心将进一步深化与新材料科技园的合作,将园区打造为中心的应用示范基地之一,全方位支撑园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第一,依托加盟智库,开展产业发展战略、政策、趋势分析,为园区转型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第二,依托长江(南京段)智慧感知平台,实现园区智慧化管理、决策,提升园区管理水平;第三,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开展新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发和成果孵化,落地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逐步推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是南京市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作为中心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重要的原创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成果转化,以形成环保产业界亟需的高新技术的重任,是贯通创新链条、产业链条中承上启下的一环。中心将这些新型研发机构集聚起来,通过构建一套符合中心定位的管理服务体系,在服务好新型研发机构的同时,通过生态环保及相关领域多学科交叉集成,形成合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而将这将这些创新资源转换为江北新区,南京乃至全省全国生态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动能。

以中心的管理服务体系为例,中心将:(1)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实施“扬子江菁英计划”,开展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赋能赋权,争取承接生态环保及相关领域应用端的重大示范工程项目,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整体竞争力;(3)依据中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奖补和扶持;(4)探索“共建、共享、共赢”模式,共建工程化平台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建立科创基金,支撑颠覆性技术的源头创新,在新型研发机构与生态环保龙头企业搭建技术供需桥梁,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在国务院印发的自贸区的建设方案中提出:“探索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为在自贸试验区工作和创业的外国人提供入出境、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开辟外国人才绿色通道,探索开展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探索放宽自贸试验区聘雇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外籍专业人才条件限制。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建立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社保服务通道。允许外籍及港澳台地区技术技能人员按规定在自贸试验区工作。支持完善人才跨境金融服务”。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消除国际团队的顾虑及困难有非常大的帮助。

今年626-27,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联合南京大学等单位主办了首届“扬子江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论坛邀请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邢宝山,美国加州橙县水流域管理局水质检测规划处主任彭舰,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Florian Leese,加拿大麦吉尔大学Geoffrey I. Sunahara教授,还有国内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等议题进行研讨。目前,一些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是依托国外高校和团队建立的,中心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研究院,与这些国际团队进行紧密合作,集聚顶尖创新资源,形成世界领先的创新能力,将扬子江中心建成国际生态文明创新高地。

 

温故知新,淮河治理的启示

万丈高楼平地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南京大学李爱民团队在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这是因为该团队拥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雄厚的基础储备,尤其是他们在淮河污染治理方面的成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流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我国污染最重的“三河三湖”之首。近十余年来,经国家和地方政府持续不懈的治污,淮河干流水质已有明显好转。然而,随着中部崛起、粮食安全保障工程等一批国家战略实施,淮河流域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闸坝众多、污染重,突发性污染事故频发等重大环境问题并未根本性改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水环境污染问题,还严重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健康。因此,淮河治理刻不容缓。然而,淮河流域人口多,经济欠发达,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污染防治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多重压力叠加,怎么治理?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摆在淮河项目组面前的是一道特大难题。显然,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

南京大学李爱民团队通过牵头组织实施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淮河项目。淮河项目是建国以来针对淮河水污染治理投入科研经费最大的科技项目,是水专项重点实施的项目之一。为了迎接淮河水污染控制的国家目标挑战,南京大学组织环境学院、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优秀科学家团队,涉及污染源控制、地下水、水文水资源、生态等学科,会同中科院地理所、郑州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环保部华南环科所,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四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一起组成淮河项目组进行联合攻关。在时间紧、任务重、可借鉴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项目组针对淮河流域“基流匮乏、农业伴生型特色行业污染重、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高”等重大环境问题,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废水资源多尺度再生利用与水质目标管理为核心的“三级控制、三级循环、三级标准”的“三三三”治污新模式,构建了“废水能源化与资源化高效处理-中水循环利用-尾水生态净化”的三级废水循环再生利用体系,制定了污染源、河道、管理与流域综合调控的“点-线--面”综合施治路线。

在污染源控制方面,淮河项目研发出皮革、造纸、酿造、氮肥等农业伴生型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重点突破了农业伴生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源化及资源化利用、基于毒性减排的工业废水全过程控制、以磁性树脂吸附为核心的城市污水资源再生利用、城市污泥好氧堆肥资源化利用、“种--加”结合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节地/易管/耐寒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等关键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与推广应用。

在河道生态净化与修复方面,他们研发了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黑臭消除与水生态强化净化、非常规流态河流水生态修复、多闸坝河流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及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体系。

在管理方面,基于河流水质目标管理,他们为河南省制药、酒精等行业废水间接排放地方标准,贾鲁河、双洎河、清潩河、惠济河等不同河流的小流域排污标准制订及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他们还制订了基于河流水质达标考核的河南省淮河流域的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与水质目标考核体系优化方案,在河南省政府实施河南省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及政策中所采纳。八年多来,淮河项目组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在流域尺度上开展 “大科学”、“大集成”、“大示范”与联合攻关,治淮成效显著,为根治淮河水污染问题闯出了新道路,开辟了新方向。

 

 
版权所有:李爱民教授研究团队 All Rights Reserved.